明天出国家线?不如先看看彭兰等大佬给你盘点的2022年热点综述!
2024新传考研群 754845758
后台回复“全程班”,带你开启高效备考
后台回复“择校”,获取一对一择校方案
后台回复“基础训练营”,走好新传入门第一步
国家线要来了!按照往年的规律,国家线一般是周五出!所以要么是明天(10日),要么是下周五(17日)。
国家线一出,各院校分数线和复试也即将陆续公布。对于现阶段绝大多数爱宝来说,快速抓取复试热点最好的方式真的是读懂论文+分专题整理论文。
每年国家线出分前后,四大刊之一的《国际新闻界》都是发2022年研究热点综述。相当于是大佬们组团给你整理上一年学术圈的热点。用以概括介绍过去一年新闻传播学领域较为前沿、突出、有代表性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综述”,代表着某种学术共同体的大范围认可,也能最大程度地囊括几乎所有院校。
要知道的是,这类论文往往都是下载量最高的文章哦!你的面试官、未来导师都在关注。
因此,在论文阅读上,其他文章可以不读,这些研究综述性的文章你可千万不能省!因为......他们就是今年妥妥地复试真题啊朋友们。
不过,考虑到大家时间紧任务重,今天播播就把自己呕心沥血整理出来的2022全年的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研究热点的观点、重要名词、结论分享给大家,请各位爱宝务必认真复习,做好笔记哦!
新闻学
2022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闻理论研究注重对学科范式与经典新闻观念的持续反思;
二是,研究者们在平台逻辑与新闻业转型的双重语境下聚焦新闻生产的多元行动者,其中新闻从业者研究尤其凸显,体现了数字技术迷思在学术场域中的祛魅;
三是,新闻史研究着力凸显以报刊实践为中心的传统研究路径,注重对报刊的社会话语建构、报界边缘群体以及报刊空间实践等议题的开掘与深耕。
一
新闻研究元问题:学科性质、新闻交往与新闻时间
(一)学科性质
当代中国新闻学,是当代中国语境中现代性、理论性、社会性和阶级性(集中表现为D性)相统一的新闻学,无论在历时性上还是在共时性上,都属于中国新闻学、世界新闻学的构成部分。
此外,就中国新闻理论所持有的历史观而言,需要突破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根基的线性历史观,在中西方文明碰撞交流的跨文化视野中确立以中国历史发展实践为坐标的理论主体性
相关考点:数字新闻业/新新闻观念/新闻学的交往范式
(二)新闻时间
在当前的加速社会语境下,数字新闻业对时间效率和速度的极致追求,新闻时间的序列感消失,新闻成为一种无序化的事件碎片;
从“新闻业时代”到“后新闻业时代”的变迁过程中,不同新闻活动主体(尤其是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新闻收受者)开始跳脱由职业新闻从业者建构的新闻时间框架,新闻时间系统呈现出零散、杂乱、无序的状态。
与新闻时间的不确定性相比,表征社会与世界的不确定性本身却是新闻媒体保持新闻可信性进而获得公信力的重要方式。
二
新冠疫情中的新闻、国家与社会:
疫情报道的媒介建构
三年来,由新冠疫情所激发的社会实践情境深入地影响并形塑着中国新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介建构方式,诸如报道隐喻、新闻策展以及新闻回避等研究议题被着重凸显。
(一)报道隐喻
战争隐喻:疫情报道中的战争隐喻不仅达成了媒体议程设置的共鸣效果,还有力地型塑了统一的防疫认知。战争隐喻的广泛运用也是历史中沉淀的集体记忆
家庭隐喻与身体隐喻:依托古代中国衍生而来的家国同构和国家身体思维模式,疫情报道借由家庭隐喻和身体隐喻凝聚“想象的共同体”,凸显共同体利益的重要地位,确证了群体身份与归属感
关键考点:策展新闻、信息疫情、建设性新闻
(二)新闻从业者研究:弹性工作制、劳动过程与职业合法性
数字技术在全方位嵌入和改造新闻生产模式的同时,也在深入地浸润着机构化媒体的新闻从业者……研究者们侧重于反思新传播技术语境下的弹性工作制、流量驱动机制、劳动过程以及职业合法性等议题。
新闻职业合法性:一方面,这种合法性来源于新闻从业者的自我言说。另一方面,新闻业外围的其他行动者也会影响新闻职业合法性的稳定程度。新技术的冲击与行业生态的剧烈改变,在给新闻业带来危机的同时也给予新闻从业者 更多空间发挥创意。
关键考点:虚拟编辑部、中国新闻奖媒介融合奖、新闻情感话语
三
数字新闻生产的平台逻辑:
基于智能与人类的关系视角
平台作为一种数字基础设施,迅速成为新闻生产研究的新客体。平台借助技术与资本的优势成为新闻生产场域中非常重要的新入场者。当前,由平台逻辑驱动的各种智能场景将新闻生产由封闭的文本生产与传播系统迅速大并构建为一种包含人类、智能技术以及平台等多元行动者在内的关系场域。
首先,就新闻生产的全过程而言,平台逻辑塑造了多类型和多模式的实践关系;其次,平台逻辑下的算法技术被认为是当下影响数字新闻生产的关键技术。
四
新闻接受者研究:
新闻偶遇、用户感知与情感结构
2022年,基于媒介与受众经典框架的新闻消费研究不再停留于用户对新闻的接受与态度,而是进一步延伸至行为参与层面。相关研究不仅探索了中介因素如新闻推送方式、用户感知、情感结构等对新闻接受与参与产生的影响,而且关注了VR新闻和算法新闻等特殊形式的新闻实践以及多元主题新闻的接受路径与参与机制。
首先,近年来新闻偶遇成为一种主流的新闻接触方式;其次,用户对新闻的技术感知与可信度感知持续影响特定类型的新闻接受与参与。最后,情感力仍在当前数字新闻生产、传播与接受网络中扮演核心角色。
关键考点:算法推荐、新闻接受的个体认知范式——原子化认知、新闻接受的群体接受范式——反思性社群、情感公众
五
嬗变的新闻真实性:
观念演进与事实核查
新闻真实观念的嬗变作为新闻本体论研究的重要面向一直处在进行时。研究者在新闻真实的认识论与价值论之外,以更加历时性和本土化的视角阐释了新闻真实观在中国的意义演变。同时,研究者注重从应然的价值论述转为更为实然的经验研究,探索新闻真实实践的未来走向。
观念演进:新闻真实性在中国的意义旅行与剧烈的社会变迁和时代需求密不可分。
关键考点:有机真实观vs全程真实观
六
新闻职业伦理的多维视角:
新闻透明性、职业权威与边界工作
一方面,相关研究对新闻透明性、职业权威等经典概念进行了中国本土语境下的探索与发展;另一方面,研究者对新闻职业伦理和规范的探讨与争议过程也在不断生产着数字时代新闻伦理规范的方法论与操作技术。
新闻机构、从业者与用户等新闻场域内的多元行动者通过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现实实践,重新定义并阐释着数字时代的新闻职业伦理与规范。
关键考点:新闻透明性、新闻权威
七
中国新闻场域中的地方实践:
县级融媒体与都市新闻机构
作为近年来中国新闻场域中的一种制度化安排,县级融媒体逐渐从媒介基础设施的技术配置转向对基层公共生活的深入浸润。
相较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制度化推进,都市新闻机构始终需要在非制度化的创新探索中寻求区域化的市场生存。
八
中国新闻史研究:
话语生产、边缘群体与空间实践
过去一年,作为新闻史论的核心理论问题,新闻与事实、报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话语建构再次回到不少研究者们的讨论中心。
中国近代报刊不仅是彼时宏大历史脉络的产物,它们的发展和存续也依托特定的空间与地方。
传播学研究
一
元宇宙:价值与忧虑
元宇宙:元宇宙是一个由具有强大记录能力和传输能力的媒介支撑的3D网络生态,用户远程登录其中后可以实现遥在,从而能如在网下世界一样在3D网络空间中进行各种交互活动。
“元宇宙”并不是突然涌现的新技术,而是人类思维发展与技术集合的产物
元宇宙的特殊价值:
互联网已有强大的记录与传输能力,VR能够实 现沉浸,游戏提供化身与交往空间,而元宇宙强调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增强。
元宇宙代表了当下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极致状态,其实时性试图消除互联网传输信息的时空异步,复制现实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实现不同生活场景之间的空间融合与操作互通,并且可以一直稳定、持续存在。
元宇宙的目的分为两步:先复制一个包含现实世界元素、关系、格局的孪生世界,再用这个世界协助、影响现实的运行。
元宇宙的隐忧:元宇宙 在形式与内容等多个层面上依赖着现实世界,而“平行”“孪生”等描述无不隐喻着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分割,这种“诞生于现实又独立于现实”的矛盾属性,既制造了让元宇宙成为“乌托邦”的浪漫设想,又催生了有关数据被资本利用、现实身体意义消失、人类走向虚无主义的警惕忧思。
二
疫情与健康传播:
国家行动、社会建构与个体信息行为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第三年,与疫情信息相关的健康传播研究继续发展。其中,国家的在场和动员以及社会建构成为考察健康传播效果的重要视角。而个体的信息接触与分享行为依然是健康传播的主要关注点。
三
传播思想史:理论旅行与边界工作
(这一部分难度较大,大家可以选择掠过)
四
重新理解媒介
要从媒介的角度,而不只是从探讨单个的媒介形式,来理解媒介。“媒介角度”意味着认识到媒介有“媒”有“介”,是“媒-介”的互动,是一种“交转”,它开启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各种不同的可能性。(黄旦)
媒介是其在特定历史境遇中所中介的“媒介-事件”(media-event),事件通过媒介得以传播,而媒介也在此过程中具象化和传播了自身。因此,重新理解媒介的一个重要面向便在于把捉媒介的历史效应(戴宇辰)。
媒介性被进一步划分为可供性、可见性、具身性、生成性四部分内容,且四个部分的内容呈现出高度的内部对话特征。(胡翼青)
注:这部分论述一定要注意观点的提出者。
五
数据基础设施的倒置和媒介物的显现
近年来,庞大的数据基础设施和精巧的媒介物愈发成为媒介物质性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一方面,媒介技术产生的“震惊效果”导致了基础设施倒置,原来隐而不显的媒介基础设施被突显出来,另一方面,诸如电脑、手机屏幕等媒介物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数据基础设施”是指连接前端应用软件和后端硬件设施的中介,它以其自身的逻辑发挥着结构性力量。
虽然数据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不断同人与应用软件构成的技术环境展开互动,分别为多元主体提供技术可供性,不过,由于平台技术可供性的生成和进化建立在用户、软件和数据基础设施形成的动态关系之上,且标志着关系变化的数据流潜藏于不可见之处,故数据基础设施的技术可供性是一种立足于动态环境中的隐蔽可供性,其运行结果也往往不能被彻底把握。
六
数据化生存中的算法与算法抵抗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逐步包揽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赛博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交织,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意义上的由“比特”构成的世界逐步进化为由数据构成的世界,使得人的生存方式从“数字化生存”深化为“数据化生存”。
在具体使用场景中,算法已经成为数字平台的基础性技术架构,具有影响公共
议题、事件、人物的可见性的能力。
关键考点:信息茧房、算法偏见、可见性正义
七
迈向纵深的数字劳动:
隐秘的劳动控制与多元的主体异化
随着平台经济的井喷式发展,“泰勒制”(Taylorism)被广泛应用于基于互联网媒介平台的数字经济中,资本对不同层次的数字劳工施加的劳动控制及其伴生的劳动主体异化成为学界的主要关注点。
多元主体:外卖骑手/自由撰稿人/电竞主播/游戏陪练……(注意围绕主体的相关现象哦)
专业新闻机构:市场话语的侵蚀使得其文化权威和自主性受损。具体而言,新闻组织、部门与记者之间,从下到上形成层层嵌套的流量锦标赛竞争机制,共同构成新闻业的流量文化这使得新闻从业者异化为去专业化的“流量劳工”,新闻生产的价值逻辑也被流量指标塑造的意识形态文化所遮蔽。而新闻从业者“逆流量化生存”的有限行动策略,本质上依然无法抵抗“流量至上”的行业意识形态文化制造的同意和劳动困境
八
多重空间中的互动关系:
多元行动者间的互嵌、异化与建构
媒介对空间的影响:首先,媒介对空间具有殖民和异化作用;其次媒介表征的选择性和不完整性可能造成人们对某些空间的忽略;再次,虽是“互构”,但较之媒介,物质空间的低能动性可能造成其意义的消退。
九
媒介文化:权力与批判
在理论层面,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备受关注。在他看来,传播是一切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感觉结构得以存在和分享的前提,传播实践也以文化和感觉结构为基础,两者相互构成。
十
数字化变革之下的记忆研究:
记忆重塑与记忆整合
数字化变革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了记忆及遗忘的方式。一方面,经网民与技术生产的记忆数据体量庞大,侵蚀着人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数据对技术的依赖使之更容易受到权力等因素的影响。
人的主动介入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记忆,并为遗忘减速。
新媒体研究
一
新闻研究元问题:学科性质、新闻交往与新闻时间
“元传播”与“元元媒介”“乌托邦”与“未托邦”:元宇宙引发的研究想象。当我们讨论元宇宙时,所讨论的绝不仅仅是互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或资本投资的下一个风口,而是一个关乎另类社会实践的可能性以及人类种群如何与技术共处、与机器共生、与代码共事的后人类境况议题。”
在新闻传播学的视域下,元宇宙首先是作为互联网迭代的产物以及媒介的未来形态而被认知,因此它也成为一个不断启发我们去挖掘未来媒介特征和媒介意涵的重要维度。
元宇宙相关论点:
△媒介特征与媒介意涵维度:传统媒介的“分割感官”与元宇宙的“感觉总体”。
△元宇宙与“元传播”过程:作为元媒介和元传播的元宇宙体系以其内在机制和技术特征为数字时代的传播召回了语境与共识、声音与言语,同时显影出此前为我们所忽视的媒介的自反性与基础设施特性。
△媒介史角度:元宇宙是一种同时涵盖人类身体和互联网这两个“元媒介”的“元元媒介”,伴随着其沉浸式记录与交互式传输能力的增强,以及“身体”在这个过程中的消失与复归,元宇宙将对人类关于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知和体验产生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转移。
△元宇宙与深度媒介化:元宇宙作为数字时代众多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媒介化的实践;我们应该把元宇宙理解为人类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一种不同 于“媒介化”的理论与社会发展的全新范式。而从“媒介化”到“深度媒介化”的范式变革,意味着互联网等数字媒介所引发的传播革命,正在史无前例地改变着社会的基本形态。
△媒介化与深度媒介化:媒介化指现代社会媒介对社会和文化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使得各个领域不得不按照媒介的逻辑来行事,而深度媒介化是媒介化过程的高级阶段,指的是社会系统的所有元素都与数字媒体及其底层基础设施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换言之,社会建构的基本要素已经根植于媒介化的过程中。
△元宇宙与虚拟-现实关系再认识:元宇宙作为一个基于技术话语的乌托邦式的社会构想和社会实践,认为其在生产与创造、认知与经验、社群与身份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有待激发的潜能和变革性影响;
△“未托邦”(vucatopia):元宇宙和Web3.0所指向的数字未来,未托邦是一个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实践层面,可能会呈现出包括数字社会形态的“流动部落化”、数字社会心理的“自反性沉迷”和数字社会政治的“未定义治理”等属性的未来世界。
△元宇宙应用会带来孪生空间的兴起,这些空间不仅是对现实空间的数字化复制,也意味着对现实空间意义的继承或重塑,以及场景特别是社会场景的重建。
△总结:正是由于元宇宙有着颠覆和重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存方式的潜在力量,所以不仅需要对它可能带来的空间、时间和自我异化问题进行反思、追问和解析,也需要我们对充满波动、不确定、复杂、模糊的元宇宙未来世界,始终保持批判的精神和人文的清醒。
相关考点:未托邦、元宇宙、媒介化、深度媒介化
二
身体、技术与世界:具身传播研究的拓展与深入
媒介学把身体视为一种媒介,它具有启发精神、连结物质与介入实践的要素特质,在生命有机体的行为实践中发挥了中介化的结构功能。
具身性:由于具身性进一步在后现象学路径中从“身体-世界”的知觉具身结构拓展为“身体-技术-世界”的技术具身模式,因此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跳脱出传播学离身知识型 (即笛卡尔二元认识论的思维桎梏),进入一种媒介存在论与(后)现象学的具身 视域中,从而成为推动当前传播学知识型变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具身性:传播的具身性和媒介的具身性。前者关注在场与缺席、具身与离身等二元范畴;而后者则意味着媒介在提供可见内容的同时隐蔽了自身,以不可见的状态他律其他社会场域并组织起社会的时空秩序,使人无法觉察到是媒介本身在组织和建构这个世界。
相关考点:具身性、具身传播、凝视
三
虚拟数字人与社交机器人:
智能传播中的新主体与新实践
虚拟数字人:
创建(定位、基调、特征)
塑造(算法赋能、价值赋能、标签赋能)
呈现(用户体验与交互意愿)
AI合成主播:AI合成主播在物质身体和文化身体的交织中,其前台与后台的界限不断模糊,由此产生的“技术身体”成为了场景融合和增殖的“新中区”,它不但能适应融合与裂变的新场景,还能调整其社会角色,进行“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元输出,广泛相关,多重服务”,并通过对跨场景数据的分析整合,进行传播场景的融合与重构。
社交机器人:社交机器人一般指社交网络中自主运行社交账号并且有能力自动发送信息和链接请求的智能程序。
社交机器人与社会治理问题:信息把关、虚拟对话vs主体异化、认知偏差、操纵舆论;既可能是舆论的操纵者和阴谋的实施者,也可能是民主政治的推动者,未来还可能摆脱和超越工具性媒介的束缚,成为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情绪表达能力等的有限人格主体。
相关考点:案例分析(AI主播、社交机器人、chatgpt)
四
人机传播:智能时代人际传播的延展与挑战
人类之所以需要人机传播,主要源于场景性、补偿性、可控性、定向性、投射性、治疗性等交流的需要。而人机传播能否达成有效交流,则取决于机器对对话情境、情感表达与互动、风格个性、经历共享、身体表现与互动等交流要素的理解与应用。
人机传播既包括满足人的功能需要的传播,也包括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传播。而随着智能技术的进化,人与机器的互动逐渐从工具型更多地转向情感型。
具身性是理解人机互动的重要视角。他们以身体为切入视角,提出了“拟身链接”的概念,用以描述基于深伪技术的人机互动关系。
考察人机传播的关键因素:强调技术逼真度的“媒介在场”(media presence)和依赖身体和空间的“社会在场”(social presence)。
人机传播的新危机:
人在这个过程里无意中将自己在某些方面降为了“物”;过程所培养的思维和行为惯性,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会为人际传播带来障碍;信任危机和伦理问题。
媒体等同理论:将计算 机、机器人等媒介都被视为社会行动者,从人际交往的视角考察人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行为。
五
码与数据:媒介物视域下新媒体研究的新进路
健康码:它具有聚集、自动化、感官同一化和治理术四个层面的装置特性,所实现的不仅是对于
人的治理,还正成为一套技术系统治理术(governmentality)的组成部分;
软件代码系统的时空创造,展现出可编程城市作为媒介文明的一种崭新状态。由此,由现代性确立的“人的尺度”,正逐渐转变为人-机耦合的尺度,这不但是当前正在发生的历史事实,更是人类提升自身及文明向更高境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平台媒介:平台媒介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并非只是其对日常生活的全面嵌入,更在于内置于平台中的数据中台以“不可见”的技术功能和海量数据,悄然将平台转设为一个可编程的计算系统。
“数据基础设施”指称那种隐藏在应用软件交互界面背后,隐匿于平台系统核心位置,连接前端应用软件和后端硬件设施的动态的、成长性的媒介物。
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让机器从传播媒介转变成了传播者,由此“人与 智能机器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从人机协同向人机共生和人机融合演化,从‘二元 对立主体’向‘复合型共同主体’转变”。人的主体性的消解和机器主体性(或拟主体性)的确立,完全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传播理论体系以人为中心的前提。
一方面,需要突破“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和“人-机器”对立的二元论观点,从而更客观地看待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类社会技术实践的理解来关照人的在世存在,进而在物质性转向和具身传播视域下,提出更有阐释力和逻辑力的新理论范式甚至元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2022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述的时代化阐释、对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多样化解读、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中国化探索,呈现出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总结与展望三大鲜明特征。
一
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研究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马克思展示了新闻出版工作应该坚守现实性和理想性相统一、人民性和党性相统一、学术性和规律性相统一、批判性和导向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识形态解读:超越了狭义新闻观的视野,从更深广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视域,将新闻观视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置于意识形态竞争和斗争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揭示新闻观背后的意识形态关系以及它与现实权力之间的复杂关联。
转发本文至朋友圈2h(无分组),私戳小助手就可获得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2023开年前沿论文包&论文笔记哦~
△ 论文笔记目录摘录
△ 论文内页截图
我看是谁还不冲!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E妹2.0
知知
卷卷3.0
卷卷2.0
胖胖
小S
小S 2.0
卷卷
往期精彩:
这么有良心的985、211真不多!不歧视本科、不压分、还不出怪题
我有了「最好的情人节礼物」——226所新传院校择校分析手册
卷死了!当Chatgpt参加新传考研复试......
去年43所首次招生的院校,今年值得报考吗?(送择校福利)
叮咚~全程班开课前,先来查收你的1v1学习规划吧!
怎么会有人觉得《狂飙》结局皆大欢喜?
同样是读研,为什么我在苦苦租房,ta却有豪华小单间?
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